喻名德,男,我军国防科研试验领域的知名专家,少将。1964年从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西北某核试验基地,先后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近区力学测量探头,创立了力学定当量的半经验方法,为我国国防科研试验工程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喻名德长期担负了我国重大国防科研试验工程技术项目的研究、组织和指挥任务,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0余个重要奖项,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搞了几十年核技术研究的喻名德又要彻底转变角色,进入了一个新的科研领域──核环境科学研究

面对荒凉无际的戈壁滩……

烈日、黄沙、戈壁。

穿着厚重的防化服,喻名德额上的汗珠透过稀疏头发的缝隙一滴滴滚落。对于一个年届花甲的老将军来说,深涉几千平方公里的戈壁大漠腹地进行核环境勘察,实在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政府决定对西北罗布泊地区的放射性污染进行治理。搞了几十年核技术研究的喻名德又要彻底转变角色,进入了一个新的科研领域——核环境科学研究。面对荒凉无际的戈壁滩,喻名德心中涌动起一股雄壮的力量,仿佛又回到了20世纪60年代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三十多年不一般……

只有把科研工作当作一生的事业来干,才能摒弃浮躁,耐得住寂寞。

1964年,从哈军工毕业的喻名德带着对国防科技事业的向往,与一批赤诚报国的教授、大学生告别校园,来到位于祖国大西北的核试验基地,投身于伟大的国防科研事业。

在我国一次重大国防科研试验中,喻名德担负了岩体自由场力学参数测量探头的研制工作。这是一项满足力学方法定当量的关键技术,也是当时国际相关试验技术的前沿领域。喻名德一头钻进实验室,不分白天黑夜,进行枯燥而又艰难的理论计算和结构设计工作。

更加艰苦的野外样机试验开始了。单薄的帐篷难以抵御戈壁滩冬季的严寒,肆虐的风沙常常在深夜发起突袭。一天晚上,狂风掀翻了喻名德的营帐,一个多月加班的劳累,竟让熟睡的喻名德浑然不知。第二天早上醒来才发现大半身都埋在沙子里,嘴里、鼻子里、耳朵里、头发里全是沙子,脸上被寒风割出道道裂口。乐观的喻名德禁不住哈哈大笑,同事们却急红了眼:“还笑,你差点丢了性命!”

终于,喻名德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代近区力学测量探头,在试验中为近区力学定当量提供了精确的数据,后又早于国外发达国家创立了力学定当量的半经验方法,为我国国防科研试验工程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十多年不一般,往事铿锵苦中欢。”1996年,喻名德写下一首诗铭志。从参加第一次国防科研试验到在相关试验力学测试、试验工程技术等领域不断开拓进取,30多年来,喻名德长期担负了我国重大国防科研试验工程技术项目的研究、组织和指挥任务,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0余个重要奖项,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为我军国防科研试验领域的知名专家。

科技焉能语落后……

“开展核环境科学研究是国际相关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领域我们一定要迎头赶上。”科学研究的前瞻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使60岁的喻名德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于1995年受命担任基地核环境科学研究课题组组长,率领核环境科学调研组,往来奔波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进行了广泛的考察调研,查阅了大了大量中外文献资料,深入分析了国内外放射性污染环境治理工程的经验教训,对建立我国核环境科学学科体系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您年岁大了,又有严重脊椎病,戈壁滩里就别去了。”

“不能再等了,现在罗布泊核试验区矿藏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这一地区核环境研究相对落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们有责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西部大开发作一些事情。”

同事们好心的劝阻没有让喻名德让步。为取得核试验现场第一手的实测数据资料,2000年4月,喻名德毅然决定率领科研小组深入戈壁腹地进行实地考察。

穿防化服对喻名德来说再熟悉不过了。30多年前,为了考察地下爆炸造成的山体破坏情况,喻名德和另一位同事穿上橡胶防护服,戴上防毒面具,背上氧气瓶,冒着生命危险回收试验区内的测量仪器设备,成为勇闯爆破主体山洞的第一批科技人员。

而这一次考察却显得更为艰苦。该地区地域广阔,地理环境极为复杂。每天,喻名德要率领科研小组穿着防化服,在没有路的戈壁滩上奔驰一、二百公里,一个试验点一个试验点地勘察。春夏之交的戈壁滩早晚温差大,倾盆大雨说来就来,有时帐篷变成了储水窖,有时汽车一半陷入沙窝中。在放射性沾染的环境里工作,每天必须洗消,淋浴车水量有限,为节约用水,喻名德与所有年轻人一起挤在车内,一声“开始”,十分钟洗完。

经过一个多月的勘察,喻名德以惊人的毅力冲破了生理极限的挑战。他率领的科研小组探明了罗布泊地区核环境的基本情况,制作了我国第一个详细的放射性污染分布图,为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喻名德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脊椎病不断加剧,以至坐轮椅都十分艰难,若不是被同事们紧急送往医院诊治,后果将十分严重。

通过几年核环境科学技术及放射性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的潜心研究,喻名德提出了开拓我国核环境科学技术研究的一系列理论构想,并在我国入射性污染环境治理工程的总体规划和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核环境科学体系,开拓了相关学科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1997年,喻名德撰写的论文《沙土压缩减容技术研究》,在新加坡国际放射性废物管理和环境治理大会上宣讲,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前不久,由喻名德主持完成的我国最大的罗布泊钾盐矿区和“西气东输”工程部分地段环境勘察成果,通过了国内专家评审,表明这一曾被视为“生命禁区”的罗布泊的矿藏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开发利用,这标志着我国放射性污染环境治理工程技术研究取得开拓性进展。

我只是江海中的一滴水珠……

面对征战40年的罗布泊,喻名德的内心始终充满了豪情。

“将鲜红的热血涂在印版上,印出灿烂的国史,有此机遇何志不酬!”当年,这句核试验基地第一任司令员张蕴钰将军的豪言壮语,让刚刚入伍的喻名德坚定了知识报国的雄心壮志。如今,喻名德又把这句话送给自己的学生。他深知“后继有人”对核环境科学研究这一年轻学科的重要意义,所以对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近几年,喻名德相继被聘为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的研究生双向培养导师,先后培养博士生3名,硕士生8名,很多学生走上了技术室领导和关键技术岗位,成为核环境科学研究的专家型人才。

基地“二次创业”以后,大量的科研工作由现场转到了实验室,由工程技术指导转到了科学研究工作,科技领域更宽,课题理论性更强。而技术部还没有形成有权威的学术技术带头人群体,迫切需要老专家发挥定向把关的作用。喻名德作为工程技术上无可替代的专家,只能延长服役。如今老同志就剩下他一人了,许多重要任务和关键技术喻名德都亲自领衔攻关,经常召开各种形式的技术讨论会,注重在实践中提高年轻人的实际工作能力。

年轻人科研作风不踏实,工作图简便省事,有些浮躁和急于求成,已成了一股歪风。喻名德就给他们教思想、带作风、作表率,并让名让利。在申报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时,大家一致认为喻名德排第一最合适。但他最后还是坚持把在一线工作的年轻同志排在前面。这种把成绩归于年轻人,鼓励年轻人的做法,使年轻科技人员深受感动和激励,从而培养了他们谦虚做人,踏实干事,潜心科研的品质。

“二次创业”之初,研究室由于缺乏业务骨干,技术转轨和研究工作遇到了不少困难。针对每个研究室转变后的科研方向、专业设置和任务调整情况,喻名德分别到每个室进行学术讲座,讲新的科研工作怎样突破,理论研究工作怎样做,科技文章怎么写,如何理解翻译国外资料。为了给年轻人提供发表文章的机会,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喻名德的倡议和努力下,创办了《试验工程》杂志。几年来,喻名德先后为技术部上至主任、总工程师,下至普通工程师修改过论文,人数在百位以上。他指导完成的科研报告、归档资料,几乎每年一大口袋。

如今,技术部硕士以上研究生已达到34%,高职占到17%,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技术潜质的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这其中浸透了喻名德无数的心血。包括一室主任胡永乐博士、副主任陈剑杰博士、五室王青海、韩吉民博士,现任部主任和总工等在治学态度和专业学术方面都深得喻名德的教益,成了基地和技术部科技发展的栋梁之材。

“我只是江海中的一滴水珠,融入大江大海中,才会有惊涛拍岸,才会有巨浪滔天。”永不言倦、谦逊的喻名德将军接受采访时最后说。

核环境科学的探路人

��记总装某基地研究员喻名德

入夏的罗布泊,骄阳似火。一支身着厚重防化服的科研小分队在这片沉寂的戈壁大漠上缓缓蠕动。他们担负着一个特殊的使命��对千里罗布泊进行放射性污染勘察。率领这支小分队的是一位年届花甲的老人,他叫喻名德,总装某基地研究员。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罗布泊地区的资源能否开发利用受到广泛关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政府决定对西北罗布泊地区的放射性污染进行治理。搞了40年国防科研试验技术研究的喻名德少将决心在“核环境科学”这个全新的科研领域里闯一闯。

核环境科学是国际核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科研的前瞻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让喻名德不敢有丝毫懈怠。1995年,他倡导开展核环境科学研究,并受命担任该基地核环境科学研究课题组组长。为加快研究进程,喻名德率领核环境科学调研组,往来奔波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对建立我国核环境科学学科体系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您年岁大了,又有严重脊椎病,戈壁滩就别去了。”

“不能再等了,现在罗布泊核试验区矿藏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这一地区核环境研究相对落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们有责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西部开发做一些事。”

同事们好心的劝阻没有让喻名德却步。为取得现场第一手的实测数据资料,2000年4月,喻名德毅然决定率领科研小组深入戈壁腹地进行实地考察。

穿防化服对喻名德来说再熟悉不过了。30多年前,喻名德和同事穿上橡胶防护服,戴上防毒面具,背上氧气瓶,冒着生命危险回收试验区内的测量仪器设备,成为勇闯放射性污染区的第一批科技人员。

而这次考察却显得更为艰苦。罗布泊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每天,喻名德要率领科研小组穿着防化服,在没有路的戈壁滩上奔驰一二百公里,一个试验点一个试验点地勘察。春夏之交的戈壁滩早晚温差大,倾盆大雨说来就来,有时帐篷变成了储水窖,有时汽车一半陷入沙窝中。在放射性污染的环境里工作,每天必须洗澡,淋浴车水量有限,为节约用水,喻名德与所有年轻人一起挤在车内,一声“开始”,10分钟洗完。

经过一个多月的勘察,喻名德率领的科研小组探明了罗布泊地区核环境的基本情况,制作了我国第一个详细的放射性污染分布图,为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喻名德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脊椎病不断加剧,以致坐轮椅都十分艰难,被紧急送往医院。

通过几年核环境科学技术及放射性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的潜心研究,喻名德提出了开拓我国核环境科研的一系列理论构想,并在我国放射性污染环境治理工程的总体规划和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核环境科学体系。1997年,喻名德撰写的论文《沙土压缩减容技术研究》在新加坡国际环境治理大会上宣讲,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前不久,在喻名德等人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完成的我国最大的罗布泊钾盐矿区和“西气东输”工程部分地段环境调查成果,通过了国内专家评审。表明曾被视为“生命禁区”的罗布泊中的矿藏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开发利用。

面对征战40年的罗布泊,喻名德的内心始终充满豪情。“将鲜红的热血涂在印版上,印出灿烂的国史,有此机遇何志不酬!”当年,一位将军的豪言壮语,让刚刚入伍的喻名德坚定了知识报国的雄心壮志。如今,喻名德想起这句话,依然热血沸腾。他说,有生之年一定要再下罗布泊,为我国核环境科学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