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国内外的著名大学,大都保留一些有特色或有纪念意义的老建筑,彰显凝固的艺术和厚重的历史,成为一道风景。
近几年来,经常有国防科大的年轻学子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址寻踪,有的回来后还跟我谈谈观感。2008年10月,我曾任过课的原五系80级学员王自力从长沙到哈尔滨,在哈工程大学两次给我来电话,询问参观军工原址的地点和路径,并特意问我哈军工的老建筑有哪些?哪座是最老的房子?有些什么典故?
2008年11月18日《国防科大报》上发表了政治部组织编写的“国防科大成立暨重回军队序列30周年系列报道”长文,共八篇。第一篇《殷切的期望,特别的关爱》开头的几句话是:“55年前的盛夏,在共和国领袖们的亲切关怀下,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古老的文庙街诞生了。”我看后对第一作者孔诤同志说:“用‘古老’二字不合适,军工建立时,文庙才建成二十三、四年,文庙街算不上古老,当时哈尔滨市建市也才五十余年,都谈不上古老。”孔诤听后,一头雾水。
哈军工年轻的传人们向往哈军工的老家,想去原址探秘,追寻母校的足迹,我感到很高兴。作为老同志和知情人,有必要把一些老事说一说,让年轻的探访者有看头,让年老的哈军工人能回味。哈军工虽然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其老建筑却是颇具特色。本文就说说哈军工的文庙、致知楼和大和旅馆这三处老建筑,也算个导游词吧!
一、 文庙
哈军工原址在哈尔滨南岗区的东北部,位于一曼街与宣化街交汇处,主院区、灰楼宿舍区(八十几号楼)、黄楼宿舍区(九十几号楼)被这两条街分割,主院区的东南两边基本被马家沟河包围。一曼街解放前叫山街,当年抗日英雄赵一曼从伪警察厅(现为东北烈士纪念馆馆址)监禁处逃脱,走的就是这条街,故建国后为纪念赵一曼烈士而更名为一曼街。现在一曼街东段(即从军工一号门口到太平桥一段)已改为南通大街了。宣化街南北走向,建国前叫马克西莫夫街,哈军工处该街北头。途经哈军工的唯一一条公交有轨电车(四路)站名就叫宣化街站。
文庙处于哈军工主院区的中心,文庙街因文庙而得名。哈军工成立后,文庙街被封闭在院内,一号门立于文庙街西头,文庙街东头是封死的,外面是橡胶厂。哈尔滨文庙始建于1926年,落成于1929年,是张学良出面在中外商贾和政府中募捐银币73万余元而建,院落面积23000平方米(居全国孔庙的第三位),建筑面积5674平方米,是整个东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文庙是一座三进式庭院的仿古建筑群落,座北朝南,按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影壁墙(照壁)、泮池、泮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中轴线外尚有左右配殿、东西庑、掖门、牌楼、石碑等。四周环以黄琉璃瓦顶红墙,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格局与关内文庙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哈尔滨文庙没有正门,南面临文庙街的是影壁墙,高达5.9米,墙上镶琉璃瓦雕花砖,进出只能走侧门。据说这是因为松江省历史上没有出过状元,没有资格设正门,等以后出了状元再开正门。前院东西两侧本有侧门,现已砌上了,而在南墙东端开了一个小门,作为出入门,门口挂牌《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设售票口,门票15元/人。2007年8月中旬,我应邀去哈尔滨工程大学参加哈军工校友座谈会,凭会议胸卡可免费参观,当时正值黑龙江电视台在搞高考状元过状元桥、拜孔子活动,把泮桥改称状元桥了,此乃后话。进入两侧门就是东西牌楼,东牌楼上书“德配天地”,西牌楼上书“道冠古今”。前院中部是一座高大的牌楼式建筑——棂星门,东西牌楼及棂星门称为“三楼”。这里要解释一下,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据《后汉书》记载,汉高祖祭天祈年,命祈天田星。天田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龙宿”的左角,因为角是天门,门形为窗棂,故而称该门为棂星门。皇帝祭天时,要先祭棂星。文庙中设棂星门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五年以后出现的,象征祭孔如同尊天。后来人们又将棂星解释为天镇星、文曲星、魁星。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棂星门的建筑为庑殿顶,黄琉璃瓦,金龙和玺彩画,三门四柱三楼,绚丽华贵。哈军工成立后文庙前院作为苏联首席顾问办公场所。
大成门一般不开,游客从大成门东边的小门——金声门进入中院。首先遇到的是中院东南角的驮碑,碑文是张学良撰写的《哈尔滨文庙碑记》。中院正中的大成殿是最高大的一座建筑,面宽十一间(堂九、夹室二),进深六间,居全国文庙之首。飞檐高耸,雕梁玉砌,气势非凡。殿前踏跺正中有汉白玉五龙戏珠浮雕御路。后院正中为崇圣祠,面宽七间,单檐歇山顶,哈军工时期后院也开有侧门。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的彩绘都是采用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的金龙和玺形式,雍容华贵。哈军工将中院、后院作为图书馆,配殿、崇圣祠、庑厅作书库,大成殿作阅览室。大成殿虽宽大,但同样具有中式庙宇大殿的缺点——光线昏暗,为此,每个阅览桌前挡板上都安有日光灯。文庙院落井然,古松参天,丁香、小桃红等花木葱郁,鸟语花香,环境清雅,是读书的理想场所。
“
文革”中哈军工南迁后,文庙变成了黑龙江省军区仓库。
1985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于文庙创办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1988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哈尔滨文庙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1 1985年新开的大门,面向文庙街。

图2 泮桥、泮池及棂星门

图3 孔子行教铜像高3.3米,是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捐建,价值十余万港元,
1998年5月23日落成,9月17日揭幕。铜像后为大成门。

图4 棂星门

图5 驮碑,碑上刻张学良将军的《哈尔滨文庙碑记》。

图6 大成殿

图7 崇圣祠
二、 致知楼
文庙西侧相邻的院落内有两座黄楼,叫致知楼,分致知前楼和致知后楼,原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教学楼,致知的意思为求知。哈军工建院选址时,经国务院批准,哈医大迁出另建,哈医大原址的王字楼、致知楼、马蹄楼、工字楼、呼吸系楼及麻风病院、传染病院共四万多平方米建筑移交军工学院。哈医大领导顾全大局,不到两个月就提前搬迁完毕。军工建院之初拆除了麻风病院和传染病院,50年代又拆除了马蹄楼,80年代拆除了呼吸楼和工字楼,2005年又拆除了王字楼,现在只剩下致知楼了。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认定,两座致知楼挂牌为二类保护建筑。正是因为有这两块保护牌,2005年黑龙江省军区拆王字楼、红楼,建高层商品房时,两座致知楼幸免于难。

图8 致知前楼及院门,可见左右平房。

图9 致知后楼(王自力摄影)
三、 大和旅馆
哈军工最老的建筑当数座落在火车站广场边红军街口(建国前叫车站街)的大和旅馆。大和旅馆建成于1903年,是俄国人掌管中东铁路时,由中东铁路工程局设计建造的,当时叫中东铁路宾馆,是当年车站街上的第一座建筑,也是哈尔滨市的第一家豪华宾馆。大和旅馆属于“新艺术”建筑风格,两层楼房带一层地下室,建筑面积为7198平方米。其总设计师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副总工程师依格纳齐乌斯,具体设计师为工程师留拉。大和旅馆的设计、装修之精美,现今仍堪称一流水准,一些影视剧常来此取景拍摄。始建于1901年的铜制可折叠的转门,轻松自如地转了60多年,直到“文革”中被破坏,“文革”后重修;大堂地面、楼梯踏步都是用意大利汉白玉磨制而成;门前雨搭、楼梯胡桃木扶手及铸铁栏杆、壁炉、门套、木墙裙、灯具、家具、木制冰箱、卫浴洁具等无不式样别致,精工细作,是俄罗斯风格和新艺术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精品。1906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将宾馆转让给外阿穆尔军区,成为俄军军官俱乐部,老百姓称其为“戈比旦”乐园。1907年1月14日,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在此成立并办公。俄国十月革命后,外阿穆尔军区俱乐部停办,中东铁路管理局迁至驻哈总领事馆办公,使这里成为办公场所。1937年2月1日,伪满洲国对其大修后改名为“哈尔滨大和旅馆”,归满铁株式会社运输部旅馆课管辖。1950年5月1日,中苏合办的中国长春铁路管理局在哈尔滨开始工作,中长铁路理事会、监事会的苏方主要管理专家居住于此。
1952
1968
图10 大和旅馆(现龙门大厦贵宾楼)大门及雨搭

图11 铜转门

图13 楼梯

图14 走廊

图15 餐厅

图16 木制冰箱
图17 门套及墙裙

图18 壁炉
图12 一楼大厅 大和旅馆(现龙门大厦贵宾楼)几乎与哈尔滨市同岁,它见证了哈尔滨市的诞生和发展,也见证了建国后中苏人民的友谊。
光阴荏苒,物是人非。仿中国古建筑风格的文庙、欧洲文艺复兴特征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的致知前楼、仿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致知后楼、“新艺术”建筑风格的大和旅馆,这四座不同风格的老建筑,展现了各自的魅力,经历了历史的沧桑,见证了哈军工从横空出世、发展壮大、“文革”重灾到解体的全过程,留下了哈军工人的汗水和身影。几十年岁月的风霜雨雪,淡抹不掉的是其建筑艺术的风采和哈军工曾经的辉煌。

年哈尔滨铁路局将大和旅馆收回,先作医院,后改为铁路局招待所。1986年大和旅馆成为哈尔滨市政府首批认定的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哈尔滨铁路局对这座建筑进行了大修,命名为“龙门大厦贵宾楼”,对外开放。十多年来,还多次接待了俄罗斯海参威酒店管理学院学生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学生的实习。2003年是该建筑落成100周年纪念年,龙门大厦贵宾楼举行了庆祝活动,举办了历史图片展,印刷了一本《百年老店》画册。在其一百年的历史中,有十六年归属哈军工,占据了重要的一页。年底中长铁路移交中国政府后,苏联铁路专家将陆续回国。当时哈军工筹建时正遇到一个难题——苏联顾问团来院后住在哪儿?陈赓院长在得知铁路苏联专家即将回国的消息后,抓住时机,于11月5日亲自向周恩来总理递交报告,请求将大和旅馆作为哈军工的苏联顾问团专用宿舍。周总理随即批示,该建筑划归哈军工。上世纪50年代,大和旅馆住苏联顾问和专家,周末也对学院的教授、副教授开放,举行舞会、电影等游乐活动。首席顾问奥列霍夫积劳成疾,于1957年3月27日病逝于大和旅馆。1960年苏联顾问团撤离,大和旅馆成了哈军工的招待所,学院里有些会议也在此召开。
现在致知前楼是黑龙江省军区医院门诊部,致知后楼西部是医院住院部。致知后楼东门挂了四块牌子:沈阳军区黑龙江医疗设备维修站、黑龙江省军区转业干部工作办公室、沈阳军区黑龙江军事检察院、沈阳军区黑龙江军事法院,这四个单位混在一起,不免有些不伦不类。 致知楼比文庙还要年长四岁,建成于1925年。致知前楼是文艺复兴特征为主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砖混结构,呈工字形,虽仅两层,但层高大,窗户上边呈半圆状,正门两侧有八根罗马柱,这八根柱子非等距布置,而是两根一组,共四组布置,显得典雅大气,楼上中厅天花板饰有欧洲宗教风格的彩绘。致知后楼三层,属仿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哈军工时期,致知前、后楼作为物理、化学教研室及实验室和预科机关办公室,首席顾问奥列霍夫中将曾在致知前楼的大教室作过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报告。致知前、后楼之间是一个欧式花园,花木茂盛,幽静雅致。致知楼围墙院门两侧还有两栋小平房,哈军工时期西边平房是院收发室,东边平房是书店,刘伯承元帅1964年7月16日视察哈军工时,还抽空逛过此书店,买了俄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