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探讨如何弘扬和传承哈军工精神。我想起在校学习期间一些看起来并不惊天动地,却使我很受感动,至今不忘的事情。
哈尔滨冬天的凛冽大风大家都领教过。严冬时节,我们五期学员进行入伍教育队列训练时,连长整队前总要先看一下风向,他让我们背风列队站立,他自己则站在迎风面喊口令。这件事使当时尚不满18岁的我深受教育,使我知道了人民军队的干部如何关心爱护战士。
每天早晨起床号响起时,我们三系四科的马庆魁政委就已经站在我们宿舍楼的走廊上。我们吃早饭时他在食堂巡视,晚自习和节假日也常常见到他的身影。我们私下议论马政委每天起码比我们早起一小时,他把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都用在我们学员身上,哪还有时间陪一陪他自己的孩子呢?
毕业设计时,我引用了美国杂志上一篇文章里的一个公式。我的指导教师欧阳鄂教员发现这公式有问题,指导我重新推导,结果证实该公式确实少了一项参数。欧阳教员以此教育我引用别人的东西要先弄通弄懂,不能盲目。走上工作岗位后,几十年来我一直记着欧阳教员对我说的这句话。我毕业二十多年以后,组织制订一项卫星地球站国家标准时,发现参照引用的IEC国际标准原文文本中一个公式有误,(具体是因印刷或别的原因不得而知)。经过多方查找资料及重新推导,及时得以更正,避免了失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民满怀信心地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能源问题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庆等骨干油田已进入开采的中后期,勘探开发新油气后备储量基地刻不容缓。
初步探明,新疆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为33.76万平方公里,为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塔克拉玛干”意为“进去出不来”,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横穿沙漠的塔里木河是新疆最大的内陆河,河面宽阔,长达2137公里。沙漠里没有公路,从设在沙漠北缘的库尔勒布的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往沙漠腹地运送深井钻机等重型设备和大量物资要依靠大型沙漠越野车来完成,塔里木河成为越野车的拦路虎。
国家对塔里木油田的勘探开发非常重视,组织有关部委全力支持。当时,我奉国务院重大系统装备办和电子部之命,前往考察并组织实施通信和车辆导航定位试验,并受聘为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研究员参与整个项目的工作。
4000米以下的深井钻井设备运不到沙漠腹地的预定井位,一切无从谈起。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相关部委、研究院等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广泛调研和论证,曾提出的架桥,使用气垫船、飞艇等各种方案皆因造价、周期及当地的特殊环境等因素难以实现。这时有人提出了架设舟桥的设想,舟桥架设快捷,成本低,是军用车辆抢渡江河的有效办法。
后来,地处江南的工程兵某研究所承担了支援塔里木石油会战的任务。哈军工工程兵系毕业的校友吴培德、李林、杨同兴等负责设计和组织实施。很短的时间里,他们和舟桥部队一起在宽阔的塔里木河面上架起了一座符合承重要求,十分壮观的舟桥,解决了当时的大难题。无论是塔里木指挥部的领导,还是参加会战的工作人员都非常赞叹他们的工作。在一些会议上,国务院的领导和石油部的部长、总工经常讲到当初塔里木会战运送设备过河如何难,请工程兵架舟桥后解决得多么快,是军民结合,全国支援塔里木石油会战的典型事例。每当我听到首长们讲这样的话,心里总是美滋滋地。我为我的哈军工校友高兴,更为我们的母校而自豪!“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千真万确!
建院之初,陈院长即提出:“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学院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了毛主席《训词》的精神。院、系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教师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对待工作,使我们在政治觉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各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上的例子就是哈军工精神的几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