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雪后的大连,天气略有些寒冷。然而,雪花纷飞,难阻众校友相聚的行程;岁月如梭,凝练工程人不变的情怀。仲夏客舍宴会厅里,欢歌又响。大连校友会的校友们在这里欢聚一堂。我有幸与几位学长攀谈,于是便有机会分享他们的求学岁月,聆听他们的从业经历,感受他们对母校的深情,领悟他们对学弟学妹的忠告,也涌出了写下这些文字的冲动。

“过去的哈军工是一所军事院校,前三个月进行军训,先把一个老百姓变成一个军人,三个月后分专业,”提起哈军工,60—551的李再岭学长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那时候年轻,不怕吃苦,学校给我们的锻炼和培养,帮我们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所以很感谢母校,对母校很有感情。”坐在一旁的军工二期学员王漠灿学长也意兴盎然地告诉我们。那时学校非常严格,学员的各个方面,从素质到知识基础都打得很牢,毕业以后到哪个单位都能胜任。谈及同学,王学长不无自豪地说:“军工学员,和我一起的,包括在座的,好多都是大校以上,我们班一共18个人,有4位将军,其中还有一位是中将。前不久的红军后代重走‘长征路’活动,有好几个是我们的同学。” 军工十一期学员齐国铭校友回忆说,当年来哈军工上学的录取分数线比北京大学还要高,所以一提起母校就很自豪。回顾求学历程,齐学长说在学校打下的扎实基础在今后的工作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所以很感谢母校的培养。当我们谈起学校的变化时,齐学长激动的说:“我回过船院两次,每次都感觉学校变化巨大。”几位学长还对在校大学生给予了美好的祝福,李再岭学长说:“现在的大学生是我的未来和希望,希望他们能够继承老军工的光荣传统,开辟未来。”齐国铭学长深情地说:“从这次校友会举办的活动看,我深感年青人很有希望。长江后浪推前浪,希望大家能为国家建设和国防现代化事业多作贡献!希望工程大学越办越好,名气越来越大,为我国海军事业多多培养人才!”看着这些头发花白却依然精神矍铄的校友,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母校、对恩师的款款深情,也带来了他们为母校,为祖国鞠躬精粹的奉献精神。老学长们,向您们学习,向您们致敬!

岁月磨不灭真情,时光带不走回忆;无论分隔多久,无论相离多远,心和心的距离永远那么近!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79-611班刘征校友告诉我们,每每提起毕业于母校都很自豪,“母校四年的培养和教育为我走出学校,参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基础,还包括思想道德基础和做人的基础,所以非常感谢母校。大学四年受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同学的集体生活培养了我们的团结协作精神,这一切都让我受益匪浅,可以说终身难忘,”在感谢母校的同时,刘征校友还对在校的同学们说要珍惜在校的学习光阴,抓住学习机会,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看到这么多校友济济一堂,刘书记很激动,回想起过去重返母校的经历,他深感母校的巨大变化,在为母校的发展感到的自豪的同时,刘书记由衷地祝福母校取得更大的发展。

大连高新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我校一系83级的李学长回忆母校,感慨颇多。“记得我上学时还有部分教材是油印的。那时生活很艰苦,学校管理很严格,整理内务、出早操是每天必作的功课。学校有良好的风气,我们学习都很刻苦,每天就是教室、食堂、寝室这三个地方”。对学校的培养,李学长多次提到感谢,他告诉我们母校给他的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母校的精神、坚定的政治方向和适应能力。当我们问及在校大学生应该注意哪些能力的培养时,他谈到了三商,即知商、情商和逆商。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关于人的知识技能来源,学长告诉我们不仅要从书本中学习,更要从实践和周围的人学习。与校友欢聚一堂,深感校友资源的宝贵,他说“当你缺少智慧时,校友给你提供智慧;当你缺少机会时,校友给你提供机会;当你缺少信心时,校友给你提供信心;当你缺少情感时,校友给你提供情感。”

时间在我们的交谈中悄悄地溜走,在我们还不想告别的时候,交谈却必须要结束了,我们依依不舍,我们相互祝福。

就读工程,为一生发展做准备; 梦圆冰城,承母校精神创辉煌!短暂的交谈,让我更深刻的了解了哈军工和哈工程大学的精神,也更深刻地感受到学子对母校的感激和眷恋。求真,务实,创新,这就是哈工程!自信,乐观,不断进取,这就是哈工程人!